荷蘭食品雜貨價格漲幅快於鄰國
荷蘭金融時報 (Het Financieele Dagblad)於10月13日報導:
根據歐洲通膨數據,數月以來,荷蘭食品雜貨價格漲幅一直高於其他歐洲國家。政界人士和經濟學家對食品通膨感到憂心,惟價格上漲的根本原因卻難以探究。
荷蘭中央統計局(CBS)最新公佈,本年9月份荷蘭食品價格年增3.7%,其中,牛肉(34%)、巧克力(19%)和咖啡(22%)價格尤其昂貴。
換言之,本年9月份荷蘭通膨漲幅高於歐洲平均值(3%)。荷蘭鄰國的食品雜貨價格漲幅亦相對較低,比利時年增3.2%,德國為2.9%。
前數月的情況亦類似,儘管食品通膨率逐月下降,但荷蘭仍是西歐食品雜貨價格較去年同期漲幅最快的國家。
ACM 進行食品雜貨調查
荷蘭食品價格持續偏高,與鄰國的價格落差引起政界與社會輿論不滿。長期以來,有關荷蘭食品雜貨價格高於比利時和德國的爭論一直存在。荷蘭市場監管機構( ACM) 最近啟動一項針對食品雜貨價格差異的調查。 ACM 希望調查荷蘭的食品生產商和超市是否存在不公平的中飽私囊行為。通膨亦為10月29日大選的關注議題之一。
荷蘭Rabobank超市專家 Sebastiaan Schreijen 表示,荷蘭的各項成本都在上漲,例如必須支付超市和工廠工人的薪水以及超市分店的租金,全都反映在食品雜貨價格上。價格差異可能是鄰國的食品雜貨成本有所不同,例如,荷蘭食品雜貨增值稅高於比利時和德國。
本地市場解釋價格差異
食品業學術培訓機構EFMI負責人Laurens Sloot表示,食品雜貨市場通常因國而異,例如,若市場領導者Colruyt超市降低比利時的牛奶售價,比利時的競爭對手Delhaize和Albert Heijn超市很可能會跟進,但荷蘭的Albert Heijn顯然不會。
Sloot 表示,這就是為什麼很難比較特定時期不同國家的產品價格。 最好將多種食品雜貨放在一起比較。荷蘭消費者支付的價格與比利時和德國消費者大致相同,但有些產品(例如某些A級品牌)在荷蘭更貴,而其他產品(例如水果)則更便宜。
原物料價格推升巧克力與牛肉成本
其他導致價格上漲的原因更為普遍,所有國家均受到影響,例如,由於可可和生咖啡豆歉收,巧克力和咖啡原料價格大幅上漲。 Schreijen 表示,去年這些原材料的全球貿易市場價格上漲,當時購買這些原材料的生產商,現正將價格上漲因素轉嫁到售價上。
Schreijen預計,巧克力的高峰已過去, 可可價格正趨穩定。預計今年聖尼古拉斯節 (12月5日) 期間,巧克力字母價格將比去年上漲20%,但預計2026年不會再出現類似的漲幅。
牛肉價格則因全球屠宰市場動盪而大幅上漲。亞洲需求攀升、美國與南美乾旱導致牧草不足、歐洲因「藍舌病」造成乳牛減少,越來越多的農民停業,乳牛產奶量必須不斷增加,導致可供屠宰的牛隻數量減少等多重因素,共同推高市場價格。
Aldi的市佔率正在擴大
價格上漲反映在平價超市的市佔率,例如,2025年第三季荷蘭的Aldi 營收年增14%。有眾多A級品牌的超市,例如Albert Heijn和Jumbo則正在虧損,根據顧問公司 Hiiper 數據,市佔率約為2%。越來越多消費者選擇購買超市自有品牌商品以控制開支。
歐洲央行(ECB)對食品通膨感到憂心。儘管自 2022 年能源危機以來通膨率有所下降,但食品雜貨價格的漲速仍快過能源等其他商品。此外,由於消費者經常光顧超市,而超市的價格上漲尤為明顯,加強民眾生活成本過高的感受。(資料來源:經濟部國際貿易署) |